首页 > 股票金融 博客日记
金融时报专访: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机遇与挑战
25-04-04股票金融围观4次
简介 《金融时报》记者近日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、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进行了专访。
主持人:《金融时报》记者 杜冰
嘉 宾: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曾刚
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董希淼
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的重大部署,对于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。在这一新发展格局下,我国金融业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?金融业的改革发展面临哪些新要求?未来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发力服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?就上述问题,《金融时报》记者近日对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、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进行了专访。
主持人: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经济发展将呈现哪些新变化、新特征?这将为金融业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?
曾刚:针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既要强大国内市场,也要依托大市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。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方面,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。一是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;二是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;三是在新需求创造方面,提出以创新驱动、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。
具体来看,消费方面,居民消费升级是未来经济增长重要引擎,从国家政策角度,如何扩大高质量就业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以培养和释放居民部门的消费升级潜力,是“十四五”期间的重点工作;投资方面,一方面,要适应消费升级的需求,扩大有效供给的生产潜能,特别是要适应消费线上化、数字化发展趋势,全面完善新型基础设施,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提升供给有效性,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;另一方面,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,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等,这些领域发展会带来巨大的投资需求。
总体上看,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,离不开金融业全方位支持,这既给金融业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,也给金融行业创造了新的业务发展空间和机遇。
董希淼: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主要依靠内需带动社会经济增长,对生产、分配和消费循环具有较强的控制力,将外部需求和国际市场作为国内市场和国内需求的延伸和补充。同时,必须注意到,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搞封闭运行,而是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,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发展、改革和创新。通过融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,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扩大进口,促进高质量使用外资,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,提升国内供给质量,推动供需平衡畅通,让中国经济在开放中欣欣向荣。
在当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,消费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和途径,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。随着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,金融科技通过引入大数据、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消费金融,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。因此,在这样的背景下,金融机构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,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支持服务措施,构建金融机构发展战略规划,充分发挥金融机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特别是经济内循环中的作用,对于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稳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。
主持人: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金融业改革发展将面临哪些新要求?
曾刚:要更好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,促进“十四五”期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,金融业改革应继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。
一是继续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。要以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、金融以及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,优化金融结构、提升金融服务效率,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,有效管控系统性金融风险。
二是深化金融机构改革,完善银行公司治理,形成多元化、广覆盖和高效率的金融机构体系。
三是加强资本市场建设,健全多层次、多元化、互补型、功能齐全的资本市场体系,全面提升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。
四是继续完善宏观调控体系,建立现代金融监管框架,将金融科技创新纳入监管框架,并根据金融创新特点,不断优化监管规则,实现支持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平衡。
五是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,服务全方位开放新格局,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更有力支撑。
主持人:要发挥在经济双循环特别是经济内循环中的作用,金融机构应从哪些关键领域发力?
董希淼:第一,做大产业金融,更好服务实体经济。要提升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中的比重,坚决杜绝资金“空转”现象,要将表外资产逐步转入表内,逐步提升存贷比率,重点支持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企业、产业互联网等。同时,要重点支持普惠金融发展,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,增加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劲。此外,要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深化改革、加快发展。通过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全景化服务驱动国有经济做大做强,夯实经济内循环的主要根基。
第二,做好消费金融有关工作,为消费升级提供有力支撑。一是要优化消费金融结构,促进居民消费多元化,保持消费结构合理与均衡;二是要创新消费金融产品,根据居民消费者的多元化、多样化的消费需求,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系列消费金融产品;三是要大力发展线上消费金融,实现短平快的消费金融服务,不断提升消费者金融服务的可得性、便捷性;四是积极支持农村消费,提高农村消费贷款的获得性;五是要借助大数据洞悉客户金融行为,将合适产品精准匹配给合适客户,提升消费信贷防风险能力,防范居民部门杠杆率过快上升。
第三,加快数字金融建设,发挥金融科技优势。一是要加快推进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进程。金融机构本来就是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与企业,不仅本身积聚了大量的数据资源,也是数据资源的主要使用者。因此,要做数字经济发展的急先锋,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标杆,成为数字运用、创新、创造的主要设计者。二是要推动数据资产市场化。金融机构要在数据要素市场过程中承担领跑者的角色,积极探索研究数字资产的生产、经营、销售、管理等,研究数据资产的定价基础与定价方法,提出数据资产交易规则与方法,设计会计账簿有关数据资产的记载等,为全社会数据资产的交易及市场化提供经验。三是要积极支持企业数字化进程。要积极探索运用区块链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以及物联网等,加强银企双方间信息沟通,着力提升数字化交易水平,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。
此外,还要积极支持科创企业产业化。增加科技创新的能力是实现数字经济腾飞的根本。但科创企业一般都是轻资产,对其投资风险也相对较大,对于一些发展稳定、技术领先的金融科技企业,金融机构要积极进行信贷支持,积极探索实行无抵押的科技信用贷款以及高科技人才创业贷。